变废为宝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正式纳入监管体系
政策先行、技术护航,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正式纳入监管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三连冠举世瞩目,但少有人注意到,新能源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用量,也一同水涨船高。而在首批进入市场的汽车动力电池即将进入报废期之际,如何妥善处置这些退役动力电池,迫切需要解决方案。
6万吨电池报废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动力蓄电池产销量也逐年攀升。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数据显示,2009~2012年新能源汽车共推广1.7万辆,装配动力蓄电池约1.2GWh。2013年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截至2017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80多万辆,装配动力蓄电池约86.9GWh。
一般情况下,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使用年限为 5~6 年,商用车动力电池甚至 2~3 年就会退役。这意味着从2018年开始,我国将会有大量的动力电池进入报废期。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回收利用部副部长李龙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从企业质保期限、电池循环寿命、车辆使用工况等方面综合测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预计到2020年累计将超过20万吨(24.6GWh),如果按70%可用于梯次利用,大约有累计6万吨电池需要报废处理。我国车用动力电池大多为锂离子电池,虽然不含汞、镉、铅等毒害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但如此大规模的废旧锂离子电池若处理不当,仍将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规模化回收难题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办法》的出台可谓一场及时雨。政策先行、技术护航,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算是正式纳入监管体系。深圳比克电池公司战略规划中心副总裁李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电池企业布局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业务。以比克电池为例,电池达到使用寿命后,比克电池将对其进行回收,退役的电池将会送到船舶厂作为储能电池开始第二个生命周期的使用,同时比克电池也会在工厂做基站,利用波峰和波谷进行电量储存。而对于失去使用价值的电芯,比克电池将进行单体拆解,通过萃取等手段回收有价值元素,进行回收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减小对于环境的压力,也将产业链形成一个闭环。李丹说,“比克电池希望联合政府、整车厂等相关产业,打造一个从电池、整车,到后市场的完善生态链条,对动力电池做到物尽其用。”但由于前期具体管理制度尚未出台,电池企业在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也长期处于无序状态。
需要多部门联动合力
按照《办法》相关规定,电池生产企业应与汽车生产企业对电池进行编码。在张天任看来,这个方法还有待改进的地方。“一旦电池变形或编码被任意涂改后,将无法进行扫码。同时,如果全过程采用扫码方式,也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张天任说。李龙辉认为,为确保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有效实施,后期应尽快制定发布相应的溯源管理要求,细化各环节的主体操作要求和流程,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信息化平台等工具,以便企业高效便捷地完成信息采集等。此外,李龙辉认为,《办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几个问题:一是要避免回收体系建设的低效问题;二是要避免溯源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三是要避免有要求无监管的问题;四是要避免互相推诿,履责不力的问题。他进一步表示,由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涉及多环节多主体,需要各有关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监督管理,形成合力,并对违规情况进行相应处罚。